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

看診小記20240707

 #看診小記

一開始只是某社區復健機構零星的帶幾個病人到門診來追蹤,後來人數慢慢增加到會干擾正常門診的看診次序,所以我便每月額外撥出一個時段,專門給機構帶病人過來追蹤,每次大約就是一輛小巴可以載來的數量,病人們共同分擔車資比較省。偶而會有病況不穩的,需要密集追蹤的病人,就會回到我的常規門診看診。
H小姐,留美碩士,診斷為思覺失調症,也是機構的住民,原本在另一間醫院治療,但病況一直沒有改善,姐姐經工作人員介紹帶她過來。初診的時候,H小姐呈現緊繃、對問話難以回應的狀態,即使回應了,也要澄清多次才能了解她想表達的意思。
機構的觀察紀錄寫著病人經常出現焦慮、緊繃的情形,一旦出現就難以回應外在環境,坐立不安,無法自理,但狀況好時,其實自我表達跟做代工都沒有問題,問題就在於焦慮出現的頻率太高了。
檢視她的主要用藥,可致律—表示她的精神病症狀對藥物的反應不佳,抗憂鬱劑及抗焦慮劑—處理她頻繁的焦慮狀態,但似乎效果不好,為什麼呢?
H小姐從自我沉浸的狀態下稍稍醒來,她提到幻聽、講可怕的事、身體被控制、害怕、焦慮等,所以焦慮其實是結果,主要的原因仍然是精神病症狀未得到足夠的控制。
基於這樣的假設,跟病人及家屬溝通後,開始進行藥物調整。
一周後,H小姐的情緒跟表達都有些微的改善,對於症狀跟症狀造成的影響可以說得更多,同時抱怨了白天嗜睡的狀況,繼續調整藥物劑量,並請機構協助將安眠藥改成需要時才服用。
又過了二周,H小姐在姐姐陪同進入診間,主動的打招呼並且條理分明的描述了最近的狀況,像是幻聽仍有,身體還是會被控制,焦慮的狀況好像也沒有改善多少,但是能跟著姐姐外出看診讓她心情很好,希望能夠離開機構,自己回家住都好,住在機構讓她覺得人生沒有希望⋯⋯
我問了幾個問題評估藥物療效,思考調藥的必要跟方向,回饋這三次看診觀察到的變化,也同理她住在機構中的感受及期待出院的心情,在離開機構之前,我們做得所有事情都是在為離開做準備,例如,將藥物調整好,讓疾病對生活的干擾可以降到最低,試著與症狀共存的自在生活,可以自己照顧自己,也可以在必要時求助,或許那就是可以嘗試離開的時候。
H小姐聽完,沈默了好一陣子,姐姐描述前次送病人住院時,看到病人發病時的擔心,沒有回絕妹妹想離開機構的期望。
我不太清楚這三次看診的變化是因為治療有效,還是姐姐經常陪同的親情力量,又或者是日常不同樣態的呈現,還是需要時間追蹤症狀變化跟療效,還有心理跟社會環境的調整,才知道我們能走到哪裏。
病人說的、旁人觀察到的焦慮,未必是真的是焦慮,就像基於妄想的挫折所導致的情緒低落,只處理表面的情緒症狀,不太可能達到真正的緩解,精神病理學一定要好好學啊!
所有心情:
謝靜慧、Annie Chung和其他106人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