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我忘了,看完又想起來了。
很多非精神科醫師,發現眼前的病人在吃精神科的藥時,有時候會以是精神科藥物造成的回應病人的抱怨,有時候對,有時候造成後續處理很多的困難。
比方說有種對難治型思覺失調症很有效的藥物,因為副作用很多,所以除非藥石罔效,不會輕言使用,使用前必須跟病人跟家屬作清楚說明,並簽署同意書後才開始給藥。
此藥的副作用之一,嚴重程度不一的便秘,最嚴重時是腸阻塞,腸子都不動,必須住院治療。鄰近某家也有精神科醫師的綜合醫院是這樣做的,不管原來的藥物劑量是多少,一律減到100毫克以下,於是腸阻塞好了,幻聽來了,妄想來了,本來可以去工作的,注意力難以集中,走路還撞到柱子,也別想工作了,每個月可以自己搭車回家的,我們開始擔心他會迷路,最終還是只能加藥啊!一次這樣,第二次我在轉介單上千叮嚀萬囑咐,不要動精神科的藥,讓病人在維持精神健康的基礎上,處理胃腸道的問題就好。
但沒用,他們依舊還給我一個精神狀態不太好的不便秘的病人,詢問該院合併治療的精神科醫師,他的回答很妙:「藥是內科醫師減的」,說的好像自己不是精神科醫師,不會評估精神狀態似的。
不小心寫成抱怨文了。簡言之,藥物副作用的處理不是只有加減的問題,和病人討論如何在可忍受的副作用範圍內,取得較佳的生活品質,而不是只處理眼前的問題,然後out of sight, out of mind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