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米國的這幾天,都住在朋友家,過著一家三口的日子,有時要到DC看房子、見老闆,早上就一起出門,然後再開車前往目的地,傍晚再回巴城當娃娃車司機, 將二個娃娃接回家,不出門的日子,像今天,就在網路上找租屋資訊,煮了一鍋粉圓,打算自製珍珠奶茶,雖然在台灣常喝的是珍珠紅茶半糖去冰,但來到這邊,珍 珠奶茶毋寧是異鄉遊子懷念故鄉的方式。當然,這種閒散日子即將結束,因為老闆希望我可以早日出現在醫院中,雖然不做臨床的事,但是早點進入狀況是很重要 的,不支薪的人員,怎麼說都很好用吧!
最 近跟朋友有個不小的爭執,想來二人都是不愉快到極點。撇開事件的內容不談,回歸到爭執的過程上,友人將我的沒有意見、不說自己立場的態度歸咎於冷漠、事不 關己而感到生氣,因為他自忖是在跟我交換意見,為啥我不能支持他的看法或是說出自己的想法,只是當時我根本不知道只是「二人」在交換意見,結果在MSN上一來一往,很快就有了火氣,當晚二個人就不歡而散。
這讓我聯想起界限的概念,簡單的說就是掌握自我和他人分際的能力。界限不清的人,常常會過度涉入別人的情緒、生活中,關係看似水乳交 融,但其實很容易發生衝突;反過來說,界限缺乏彈性,雖然人我關係清清楚楚,卻讓人感到難以親近。所以如何掌握人際關係中的微妙界限,是個重要且不容易的 事。
自忖是個界限分明的人,除了個性也跟專業訓練有關。在精神科執業的過程中,我們不免要碰觸到病人「私領域」的部分,比方說年輕男女抱 怨父母朋友情人,少婦抱怨丈夫婆婆公公小姑,阿媽抱怨子女媳婦老公之類的,內容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故事裡,界限的維持可以讓我停留在治療者的位置上繼續工作,反之若界限模糊不清,當下便不知道要被患者投射到哪個可愛或可恨的角色中,轉化成他們人生舞台上的某人,治療者的角色消失,這齣看病的戲就演不下去了。 常常有人會問:會不會聽到很多悲傷的事情而跟著心情不好?會不會擔心自己也變得瘋狂?我的答案是「不會」,理由就是同理跟維持界限的存在,同理是理解並感同身受對方的感受,界限的維持是提供客觀意見的助力。
工作是這樣, 私底下也是如此,不過問別人不想說的事,也不說自己覺得不必說的話。我以為人人都有自己思考、自己做決定的空間,即使是蠢事,只要自己可以負責也沒啥不可 以,當然前提要有能力自我負責。但若真需要商量的對象,我也可以傾聽、跟討論各種的可能性,但是最後的決定,還是要自己做。這就是人生啊!
話說回來,我也不知道架吵完沒,已經很久沒這麼大的火氣了,真的很傷腦細胞,還要害一堆人要聽我碎碎念,感謝大家的包容。@@
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
界限和其他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